服用精神藥物的患者,爲什麽特別需要監測血藥濃度?
一個是很多精神疾病是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而且精神藥物往往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反應,很多不良反應還是比較厲害的。所以從用藥安全上來說,是非常必要進行濃度監測的。
另外就是精神藥物,它在藥代動力學上有很大的差異,什麽意思呢?
舉個例子就是說同一種藥,劑量也一樣,不同的人服用以後,他血藥濃度可能相差好幾倍,甚至達到20多倍。
所以藥代動力學上的個體差異,就是在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這些環節上,個體差異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需要監測。
另外精神藥物,特別是比如說抗抑郁藥和抗精神病藥,其實它起效是比較慢的。不是說精神病患者吃了精神藥物以後,兩三天就好像管用了。有的時候可能對有些陽性症狀爲主的,興奮、躁動爲主的,吃了藥以後管用了,他睡覺去了。但是實際上治療作用並沒有,那只是它的鎮靜作用。
表觀上看起來患者不鬧了,實際上藥效還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它們要發揮作用,往往要兩周以上的時間。所以起效時間還是比較長的。
我們傳統的用藥,沒有藥物濃度監測的話,我們也可以做劑量調整,給他多大劑量,然後怎麽用藥,然後觀察療效,療效好,不良反應少,這個劑量就合適了,但這樣就慢。
特別是精神病的話,藥物的療效,甚至一些不良反應,它的判斷是靠醫生去觀察,護士去觀察,它有很大的主觀性,可能不同的醫生看見同樣的症狀,他的解釋不一樣,所以采取的醫療措施也不一樣。所以有了濃度監測,就可以很好的在這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
另外一個就是精神病患者的依從性差,精神病患者相當高比例的,他不認爲自己是精神病。
另外還有藥物的不良反應等等其它的原因,導致患者不能用藥,或者他不願意用,他把藥藏起來。還有的患者更糟糕,讓他吃藥,他不吃,他把藥都藏起來,結果他有自殺觀念,突然一天他就把這藥一下子就吃了,這更麻煩。
所以藥物濃度臨測我們可以發現他是不是吃藥了?他吃的劑量和他達到的濃度之間是不是一個合理的關系,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以及藥物的代謝物和藥物之間的比例關系又是什麽樣的?我們通過這些分析研究,我們可以來判定他是不是按時,按量的服藥,也就是管理他的依從性。
另外精神科的藥特別典型的,比如說三環類抗抑郁藥,這個藥現在用的少了,但是它在曆史上也是個非常重要的藥。中毒的時候會產生嚴重的問題。而且中毒的這些嚴重後果的話,可以隱匿性出現。
你看着濃度高,病人也挺好的,突然比如說有心律失常就死了,或者是癫病發作就裁那了。所以這個藥物濃度監測在這方面也是非常有用的。
現在有研究表明,精神科的這些藥,它的血藥濃度和療效和不良反應都有密切的關系,所以這叫做濃效關系的研究。已經有大量的資料證明它有濃效關系,所以我們通過濃度監測就可以很好的來把用藥劑量掌握好,就可以避免發生過量中毒。
同時又能夠取得好的治療效果,另外也避免濃度不夠,患者的療效差,甚至疾病複發。所以精神藥物需要監測的話,我概括主要這七個方面。一些文獻上可能重點強調的是精神藥物的個體差異大,這當然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
點擊圖片查看血藥濃度監測儀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