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化藥物治療血藥濃度監測方法及其影響因素
摘要 個體化藥物治療指的是依據藥物在患者體內的藥動學、藥效學狀態,制定適合個體的給藥方案,並根據患者的生理病理狀態、合並用藥等因素的動態變化適時監測調整。 進行個體化藥物治療是今後診療的必然趨勢,雖然部分藥物按照其藥品說明書的建議量服用即可,但是還有一部分藥物,即使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也會因爲自身的個體差異而產生較大的風險,出現較多的不必要的不良反應。這時,我們就要利用個體化藥物治療的利器進行血藥濃度監測了。
血藥濃度監測是指在臨床進行藥物治療的過程當中,觀察藥物療效的同時,定時采集患者的血液,測定其中的藥物濃度。以藥代學和藥效學基礎理論爲指導,評價療效或確定給藥方案,從而達到滿意的療效,同時避免毒副反應的發生。

(1)提高藥物治療安全性
通過監測血藥濃度,及時發現藥物過量所致的中毒反應,以及判斷中毒程度。
(2)提高藥物治療有效性
根據血藥濃度調整劑量,充分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還能縮短摸索用藥劑量的時間
(3)對于具有特殊藥代動力學的患者(如嬰幼兒、孕產婦、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制訂符合其自身特點的給藥方案。
血藥濃度監測需掌握正確的采血時間與間隔,並且適用藥物濃度範圍窄、血藥濃度和藥效之間存在量效關系的藥物。也就是說,藥物治療效果和血藥濃度無明顯關系時,這個血藥濃度監測起不到什麽作用。臨床常見的進行血藥濃度監測的疾病種類與藥物主要包括:
神經系統疾病與抗癫痫藥物(如,丙戊酸鈉、苯巴比妥、卡馬西平、苯妥英鈉);
腫瘤疾病與抗腫瘤藥物(如,5-氟尿嘧啶、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甲氨蝶呤);
器官移植疾病與免疫抑制劑類藥物(如,環孢素、他克莫司);
感染性疾病與抗菌藥物,抗病毒藥物(如,慶大黴素、萬古黴素、異煙肼);
心血管系統疾病與強心苷類藥物(如,地高辛);
呼吸系統疾病與平喘藥物(如,氨茶堿)。
采血時間點:根據藥物的本身性質和臨床治療需求,常監測藥物的谷濃度、峰濃度或計算其AUC(藥物在人體內滯留的量和時間程度,即藥—時曲線下面積)。
采血類型:血清、血漿或全血(具體藥物要求不同)。
樣本保存:樣本應于常溫或冷藏保存,2天~3天測定。若時間較長,應于零下20攝氏度以下的溫度冷凍保存。
以監測丙戊酸爲例(常監測其谷濃度),首先確定給藥劑量,可采用臨床常用初始劑量或檢測個體基因後確定;其次當使用丙戊酸4次~5次後(藥物在體內達到穩態),于清晨服藥前采集靜脈血;最後參考其治療窗(藥物治療過程中,根據研究結果確定的最小有效濃度與最低中毒濃度之間的範圍,即有效血藥濃度範圍)調整用藥,按需求進行常規複測即可。
影響血藥濃度監測結果的因素衆多,除了年齡、性別等個體基因因素外,還要參考服藥時間是否固定、采血時間是否准確、藥物在體內是否達穩態,以及肝肾功能等有無異常、有無合並用藥等。
總之,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血藥濃度監測個體化藥物治療的利器,爲藥物治療提供依據。



